2000

 

  不知各位網友有否如此的經驗?

 

  到底在走架子、或實戰時、脊椎應不應該〔中正〕呢?

 

  我們常看到參加拳架比賽的選手,莫不要求動作姿勢的優美大方,再和許多民初之武術家的拳架相比,會發現在比賽中,似乎選手更注重型而外的中正安舒,而那些民初,頗有名氣的太極拳家,若叫之參加現代的比賽,鐵定成績不盡理想!

 

  我想,最大的差異點,應在於不同時代的氣息,在現代,太極已漸漸演化成陶冶性情、保健疾病、延年益壽的運動手段,和成為武術競賽的項目之一。這兩個存在的條件,使得傳統太極【重意不重形】的理論,受大極大的衝擊。

 

  為了普及,太極必須首要【重形】,初學者只管練習套路,不必分心【意】的領域,好能夠在短期內學會全套。而等到型態皆完備後,始進行【意識牽引動作】的階段,至於參加比賽,更需注意規定動作的完整性,任何一個外形上動作的失誤,都將被扣去分數。所以參賽者必須【重形】,做好每個動作,不能【有意無形】,因為,【意】是無形的,看不到的,難不成還得叫所有裁判上前,搭搭手、感覺感覺?而【形】卻是實實在在的外在表現,因此,在現代的太極拳,似乎更重視造型藝術方面的提昇,更講究形而外的中正安舒和身形協調。

 

  我們不能排斥這改變,因為這是時代進步,必然發生的演化,但任何事物的正反面、整體性,我們卻得了然於胸。

 

  如果這是進步必須拋棄與改變的要素,當然只得正視之。但如果這只為了使太極不至煙沒而加以推廣的手段,那麼,只要是有心保留這傳統技藝之士,皆應繼續告訴世人,太極對於意念與實戰層面深奧的拳理。

 

  共勉~

 

  徐子陵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詠春無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